bsport体育bsport体育

导航切换

联系电话:
021-66889888     1399998888

bsport体育

bsport体育

校园德育活动范bsport体育例6篇课程建设

作者: 小编 来源: 网络   日期:2023-09-11 01:13

  2012年4月14日,教育部职成司办公室主任刘宝民、职成司德育处副处长黄辉、职成司综合处副处长刘宏杰带领教育部职成司青年干部考察团一行23人在省教育厅职社处处长尹伟民、副处长刘克勇、团省委学校部部长俞锋、扬州市教育局副局长穆光曙的陪同下来该校调研德育教育活动。党委书记、校长周俊率全体领导班子给予了热情接待。

  教育部职成司青年干部考察团在会议室听取了周俊校长关于学校整体工作情况的汇报,并观看了学校德育活动视频,在周校长的陪同下,教育部职成司青年干部考察团考察了当天在学校举行的小红帽志愿者“学雷锋”展示活动。随后,教育部职成司青年干部考察团来到了学校素质教育共建基地——扬州市福利院,现场考察了小红帽志愿者为民服务工作。

  最后,考察团来到了学校为强化学雷锋活动长效机制建设而开辟的“雷锋园”,考察团成员纷纷拿起铁锹,在“雷锋园”植下了寄托希望、象征友谊的雷锋树。刘宝民主任、尹伟民处长在“雷锋园”亲自种下了象征富贵的合欢树和象征顽强的广玉兰,体现了教育部职成司、江苏省教育厅对该校的关心和鼓励。

  省教育厅职社处尹伟民处长高度评价了该校开辟的“雷锋园”:这不仅是校园德育教育活动的创新之举,更是小红帽志愿者为民服务的成就体现。尹处长的赞扬给了学校极大的鼓舞,在省教育厅的关心下,在“雷锋园”的见证中,该校定会不断超越自我,创造辉煌。

  长期以来,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通常是教师采用说教的方法,事实上,我们必须认识到中职学校德育的对象是准成年人,对他们实施教育仅靠讲道理是不够的。陶行知先生一生倡导“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英国教育家洛克强调:“导师应该记住,他的工作不是要把世界上可以知道的东西全部交给学生,而是使学生采用正当的方法去求知,去改进他自己。”

  德育的本质是实践,《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新形势下中职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要求德育尊重人个体发展的规律和需要,加强德育实践形式的探索与研究。要有切实有效的教育载体,即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丰富自己的阅历,提高自我教育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塑造良好品格,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思想行为只有在实践体验中才能得到有效培养,实践性德育活动所具有的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的特点决定了其在学生道德教育中的独特优势和特殊功能。在活动中,学生通过主题式的实践探究,其固有的道德认知和行为习惯,始终在多元的实践活动中,与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不断发生交互碰撞,因此其道德体验将更丰富,道德认知将更深刻,才能真正转化为学生良好的行为与习惯。

  我校已经尝试把校园实践性德育活动纳入常规工作计划,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德育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在活动中坚定人生理想,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最后将道德理论真正地内化为自己的意志和信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1)细化常规管理,提升文明素养。学校每学期组织学生开展一定形式的日常活动,如开展净化、美化校园环境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美、珍惜美;开展维护公共秩序的实践活动,对学生来说提出更高的纪律要求,更有利于遵纪守法习惯的养成;组织高年级学生参加义务献血,组织“青年志愿者”学生走上街头开展“学雷锋”活动,在这些实践性德育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爱心、感恩心、对社会的责任感。(2)丰富文体活动,进行励志教育。“丝绸文化艺术节”是我校的传统,包括篮球赛、跳大绳及拔河等趣味体育比赛、校园歌手大赛、迎新文艺会演等系列实践活动,涵盖面广、学生参与度高。在各项活动中,通过比赛、艺术化的表现形式对同学们进行励志教育,树立“求进、求精”意识,向学生传播正能量。(3)创办社团活动,锻炼组织能力。目前全校有三十多个学生社团,社团活动结合专业,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及心理特点,在辅导教师指导下,学生不断获得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从大量直接经验中增长见识,提高水平,内化为良好的品格素养;密切联系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设计自己的人生规划,强化自己的优势,增强对社会和人生的认知能力。社团活动加速推进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有助于改变传统的育人模式,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尚智、精致”、“求真、求进、求精”等精神要领。(4)模拟就业创业,规划人生梦想。学校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及当下学生业余生活的兴趣爱好,为其提供创业的场所和设施,开设启航超市、留忆苑照相馆、快捷洗车场等多个项目,全部由学生自我管理、自我运营,学校规范管理制度、规范人员管理、账目管理、经费管理。这些创业实践项目为学生的自我才能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和平台,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丰富体验,激发创业热情。(5)坚持校企合作,增强职业素质。在全国职教会议上指出:职业教育要坚持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行知合一。这就提醒我们,要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充分利用实训基地的实习机会,陶冶、提升学生的品bsport体育入口格。

  我校分批组织学生走进学校纺织实训基地,鼓励学生小组合作、创新实践,将课堂中的理论转化为现实中的实物。同时,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掌握“劳动光荣、技能高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坚定“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显其才”的信念,并自觉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就业创业的意识和人生信条,在知行结合中梦想成真、人生出彩。

  中职生是我国未来人才的后备军,职业学校担负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使命。我校在实际工作中坚持探索校园实践性德育活动的有效方法,整合德育教育资源,以活动为形式,以实践为途径,实践证明,这对学生进行劳动观念、职业意识、敬业精神教育和促进学生道德素养提升行之有效。

  [1]靖国平.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学校德育环境建设[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2]金宏章,杜伟明.综合实践活动德育功能初探[J].中小学德育,2008,15:6-7.

  艺术活动是集艺术实践与思想品德教育、审美教育于一体的特殊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新形势下,积极开展艺术活动,充分挖掘艺术活动中的德育要素和功能,发挥其在育人中的实际功效,对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早在上世纪末,教育部就把艺术教育写进了《面向求学网振兴行动计划》,将艺术教育提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艺术教育与德育从来就是互补的,许多科学家、艺术家和教育家都认为,艺术与德育的结合是未来人类思想发展的趋势,在教育过程中重视德育与艺术教育的结合,是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精神和创新能力人才的重要途径。

  艺术活动和德育都关系到人的精神面貌和道德风尚,两者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都作用于人的心灵,启迪人的情感;都统一于对真善美的培养。《乐记》中说:“乐者,德之华也。”法国一些著名学者如法兰西学院教授让·皮埃尔·尚热、前科研部长于贝尔·局里安和一些诺贝尔奖获得者都认为,经常接触艺术作品对他们的事业有很大影响,大大提高了他们与环境、与人和谐相处的能力。同志曾指出, 美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艺术教育是美育的中心内容。

  艺术起源于劳动,来自于生活,其自身既有伦理性,又有教育性;既可以动之以情,又可以晓之以理;既可以打动人的心灵,又不会使受教育者感到任何的压力。从而不知不觉、心甘情愿地接受影响。而德育更多的是突出其外在的规范性和强制性,并以大量正面典型作为模范,通过培养、说理、舆论营造,使人向往真善美,远离假恶丑。因此,艺术教育和德育在实施手段上存在着兼容和互补。

  艺术教育是对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它可以发挥其自身特有的陶冶情操、升华精神境界、提高人的修养等功能,这既是高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德育的重要内容。艺术教育的这种德育功能在艺术活动中表现得更为重要、更为明显。

  凡是具有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优秀艺术作品,都倾注了浓重的情感和道德价值判断,这对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无不产生深刻影响。它们能以其特有的艺术形式,带给人们心灵最强的震撼,使学生更准确而深刻地理解真、善、美的内涵,从而建立起自己的道德观。

  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树立崇高的审美人格。孔子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就是旨在通过艺术活动来塑造理想的人格,使人达到音乐所创造的境界。而审美的境界来自于审美主体的修养与音乐审美体验。音乐教育有助于培养审美主体去发现和感受世界以及人自身的美。学生们在观看电影、书画、舞蹈、雕塑,倾听歌曲、演奏的同时,培养了自己欣赏美、感受美的耳朵和眼睛,从而能善辨生活中的美丑,感受生活的乐趣,体察人与世界的关系,完善自身的价值观念。

  艺术可以陶冶爱国主义的高尚情操,艺术作品往往能唤起和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这绝非是空洞的说教,更不是灌输,而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例如《义勇军进行曲》,它表现了中华民族团结一心,为祖国的未来奋勇前进的磅礴气势和必胜信念。每当乐曲响起,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都会油然而生;人民英雄纪念碑,既是完美的雕塑作品,又是历史的见证,人们在欣赏这座艺术品的同时,更多的是一种对革命先烈的敬意和对现在和平时代的珍惜;电影《开国大典》让人们了解了新中国成立时的艰辛与波折,充分体会到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学生们通过观看这些传世之作,可以牢记中华民族走过的光辉而艰难的历程,激励他们奋发努力去投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洪流之中。

  艺术是人类的共同语言,不分国界与种族,直达人的灵魂。它可以缓和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可以培养学生宽容、乐观的性格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在舞蹈表演中,同学们要团结一致,服从集体;在合唱比赛中,同学们要学会与其他演唱者密切配合,共同合作;在话剧表演中,同学们要根据自己的角色,有的当红花,有的做绿叶,为完成一件作品共同努力。文学大师托尔斯泰的一段话,道出了艺术的这一特性:“有时,人们相处在一起,虽然互不敌视,但彼此的情绪与情感是格格不入的。突然间,音乐像闪电一样把所有的人联结在一起,克服过去的隔阂,甚至敌视,人们感觉到团结和友爱。”三、艺术活动中的德育途径

  艺术欣赏是艺术活动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它对大学生的德育起着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教育家卢梭说过:“千万不要干巴巴地同年轻人讲什么理论。如果你想使他们懂得你所讲的道理,你就要用一种东西去标志它。应当使思想的语言通过他的心,才能为他们所了解。”生活是鲜活的,而大学生更是活生生的个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学会把艺术活动作为一种思想传播的载体,揣摩大学生的心理、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积极开展艺术欣赏。为此,我们可以安排一些音乐欣赏、美术欣赏、书法欣赏、戏剧欣赏、舞蹈、绘画等艺术类选修课,组建各种形式的艺术活动团体,并定期举办由专家、学者和专业教师主讲的艺术专场报告会,组织大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美术作品展览、演唱会和文艺汇演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们进入一个属于个人的审美世界,通过感悟、理解、鉴别,从而获得巨大的审美愉悦,也使德育工作在教育学生分辨美丑、是非能力的渗透中找到有效的接口。

  大学生的校园文体活动区别于以教学为目的的课程活动,是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自主参加的校园内的文艺和体育活动,文艺活动以“琴棋歌舞画”等为内容,体育活动在大学里参与的门槛低,常见的包括跑步、球类运动、健身操等.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大力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校园文体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我们要根据校园文体活动的独特性特点,在对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合理运用这些特点,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校园文体活动最突出的两个特点如下:一是愉悦性.不同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抽象说教和枯燥灌输,校园文体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学生在快乐的环境氛围中体验乐趣、学习知识.二是自由性.“90后”大学生年轻、活跃、好动,喜欢无拘无束,而校园文体活动在空间、时间以及内容和形式上突破了课堂的尺寸之地,学生可以自由参加自己感兴趣的文体活动.这两个特点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以若干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为主,在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灌输道德理论知识,学生通过倾听、理解来消化道德知识,而将这些知识内化则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其中需要一定的社会实践来促进这个过程.校园文体活动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实践舞台,学生在参与文体活动的过程中通过分析和解决问题来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提高.它缩短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距离,使思想政治教育更直观、更直接、更有成效,可以说,它补充了甚至超越了课堂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课堂讲授,讨论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为主,是一种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它在大学生道德认识的发展上具有不可忽略的作用,但对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和道德意志的培养作用却非常有限.另外,传统的课堂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固化,难以满足“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多方面的需求,尤其处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外界不断变化的情况也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及时得到更新和补充.而校园里开展的文艺和体育活动扩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同时形式多样的校园文体活动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变得丰富多彩,学生在多姿多彩、轻松愉快的活动环境中受到熏陶和影响,形成道德情感,磨炼道德意志,最终将这些内化,这样就达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上文分析了校园文体活动在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的意义,那么,它具体能够发挥什么样的德育功能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古语云:“不以规矩,不成方圆.”高校通过学生守则、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制约学生的言论、约束学生的行为,但这是一种制度的硬约束力,难以让学生从心灵深处遵守.而学校通过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校园文体活动,可以让学生在积极参与活动的同时,认识到遵守活动规则的必要性,接受规则的制约,学会遵守规则,从而更加自觉自愿地遵守社会公德和学校的规章制度,这不同于之前直接的硬约束力,是一种间接的驱动力.高校正是通过这种道德说教与在活动中练习遵守规则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

  全面发展即实现德智体美劳多方面发展,而个性发展就是人作为个体区别于他人的独特性发展.多元智能理论的创始人霍华德加德纳说过:“最好的教育是注重个体发展的教育,是最大程度发挥个人潜能的教育.”学校举办形式和内容多样的文体活动,如新年晚会、运动会、活动等,这些活动能够照顾到“90后”大学生的个性,吸引他们到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去,在不同的活动中积极快乐地展示自我、磨炼自我和提升自我,并且在活动中发展兴趣和专长,实现个人潜能的开发.

  在人改造环境的同时,环境也在影响着人,大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行为规范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文体活动营造的生动活泼的活动氛围能够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正面、健康的活动目的能够给他们以积极的引导,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遵守道德准则、友爱互助的精神和品质,其效果比思想政治课堂的单纯说教要好得多.尤其很多“90后”大学生从小由于家庭的娇惯,缺乏集体意识,而校园文体活动里的集体活动有助于使他们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文体活动中的竞赛活动则能够培养学生顽强拼搏的精神和面对挫折时的积极心态.(四)心理调节功能“90后”大学生面临社会快速发展带来的各种压力,尤其到大学四年级面临着求职或者升学,如果不帮助他们及时进行心理调节,会影响他们在校的正常学习和生活甚至以后的人生道路.经常见诸报端的校园暴力或者自残事件,多是学生无法承受心理压力和面对未来茫然无措而导致的不良后果.心理调节是指调节和控制情绪,使之推迟发作或使发作适可而止.大学生的心理调节水平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校园的和谐稳定,社会、高校和家庭要深刻认识到这点,并在实践中注意提高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使学生正确面对困境,学会调节自己的心理,文体活动是一条重要的途径,活动本身的乐趣、与他人的合作交流等可以让学生获得快乐、释放负面情绪和缓解压力.

  虽然校园文体活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义重大,其发挥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不容忽视,但当前校园文体活动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如下:一是高校对校园文体活动的育人作用重视不够.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依然过多地依赖课堂说教,忽视课外隐形的教育方法,对于校园文体活动,多数师生停留在其表面的功能上,即娱乐和锻炼身体,并没有深入活动的精神内核.二是校园文体活动的层次水平有待提高.虽然国家对高校文体设施这块投入较多,但部分高校校园文体活动开展的覆盖面不够,组织策划对学生亦缺乏吸引力,同时也缺少专业指导.三是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够,这可能与学生的个人兴趣和活动本身的吸引力相关.如何提高文体活动的质量和参与度,充分发挥其德育功能,笔者认为需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随着大学的扩招,学生的活动规模也不断增大,原有的文体活动设施开始显得紧张,随着文体活动内容和形式的不断更新,现在的文体活动需要新的活动器材和场地,这就要求相应的资金作为保证,这是学生文体活动正常开展的物质基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高校需增加对校园文体活动的资金投入,建设更多的高质量活动场地,购买更多的活动器材,以此来拓展学生文体活动的舞台.

  能够让文体活动的效果事半功倍,高校首先要充分挖掘校内教师资源,在校内师资不够的情况下可引进专业人士,使学生文体活动的技术力量得到保证.对于高校而言,尤其要注意推进学生文体社团的专业导师制度建设,要为每个社团都配备导师,导师除了平时的日常指导之外,还需指导学生的大型文体活动.只有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大学生文体活动才能更好更快地发展.

  学校要从学生一入学就开始建立学生兴趣和特长档案,成立兴趣协会,引导学生加入,将相同爱好的人聚在一起.这个兴趣协会在今后学校开展各类文体活动时可以及时通知到协会成员,为文体活动的成功举办建立基础.同时,这个兴趣协会还可以培养骨干人才,让学生在文体活动的举办中大放异彩.

  活动的成功举办有赖于活动组织者的优秀策划和有序组织.在每个文体活动开始之前,我们要认真规划,首先设定好活动目标,然后围绕这个目标进行细节设计,方案制订好以后要征询参与者的意见.在正式举办文体活动时,要按照活动策划一步步实施,同时也要根据现实情况进行灵活机动的改变.

  部分学生没有文体特长,所以在开展文体活动时一定要注意把握,即重视和照顾无特长的学生,这是文体活动能否广泛开展的难点.在高校校园里,我们经常看到的一种现象是,有文体特长的学生忙着参与各类活动,而没有特长的学生则无所事事、心生羡慕.为此,学校开展文体活动除了篮球、足球、文艺晚会等常见项目,还应组织一些所有学生均能参与的文体活动,如打扑克、拔河、跳绳等,这些项目难度低,参与的人也多.总之,我们要多举办此类专业性要求不高的文体活动,以照顾无特长的学生,确保学生最大范围地参与其中.

  文体活动寓教于乐,使学生在心情舒畅的活动中自觉地接受教育.通过对校园文体活动的研究,探寻适合“90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方法,对于进一步活跃校园文化,加强和改进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学校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需要注意一种错误的做法,即让文体活动代替传统的课堂思想政治教育,这种做法过分夸大了文体活动的德育功能.正确的方式应该是我们把文体活动的德育功能和其本身固有的娱乐功能有机结合起来,在活动中注意发挥这两种功能的综合效用,只有这样,校园文体活动才能更健康、更持久地开展下去.

  [1]吴玉红.新时期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思考[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2]倪春虎.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探讨[D].苏州:苏州大学,2007.

  新时期学校德育效果不佳的根本原因,不仅仅在于环境的变化和时代的变迁给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带来了挑战,更需要从德育的方式、方法、机制等方面去发现其自身的症结,寻求德育工作的创新,找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在社会多元化、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刻变革,青年学生的人生、道德、价值观等方面也产生巨大差异,给学校德育的实施环境带来新情况、新变化。在此背景下,传统德育理论不足以为提高新时期学校德育的实效性提供理论支撑,这就需要积极探索学校德育创新的新视角,不断丰富德育理论。在校园文化视域下探索学校德育的创新,适应了现实需要,建立起在此视域下开展学校德育的新理念、新原则、新模式,进一步充实了现代德育理论。

  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的若干意见》别强调,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建设以社会主义文化和优秀的民族文化为主体的、健康生动的校园文化”。《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中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高校进行德育教育的五条重要的途径之一,强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发挥环境的育人功能”。这两个纲领性的文件为我们在校园文化视域下积极探索学校德育的创新提供了重要指导和理论依据。

  校园文化是伴随着学校的产生发展而变化的。作为校园的一部分,虽然不直接参与到教育过程中,但却担负着教化校园主体的功能,健康生动的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同时也为学校教育教学其他部分提供环境保障。作为育人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德育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在受教育者思想道德情操、个性的形成过程中,校园文化具有其他形态文化无法替代的功能,有利于实现学校德育的目标。作为一种环境文化,校园文化的主要宗旨在于营造一种环境和氛围,通过教与化的结合德育活动、互补,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感染和陶冶师生,施加积极影响,实现寓教于乐、寓教于情、寓教于境,最大限度地调动校园主体的积极性,在主动参与和切身体会中避免了由于强制而带来的兴趣索然和逆反心理,为进一步探索学校德育的创新提供了重要视角。

  作为学校德育重要环节的校园文化,无论是作为其物态体现的校园物质文化,还是作为意识形态体现的校园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都具有较强的德育功能,为青年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和健康成长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首先,建设富有特色、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会使人身心愉悦,唤起学生对美的追求,“不只是一种单纯完成物质功能的活动,更是一种传达信息的文化交流与对话形式,是服务于‘人的和谐发展’的通识教育场所,具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隐性教育效果”[1];其次,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凝练形成的正确的办学思想、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作为校园精神文化的重要体现,具有强烈的渗透性,在全体师生的认同和宣扬中,发挥出其对学校德育的精神支撑作用,成为陶冶学生态度、精神和意志的重要途径;再次,校园内形成的严谨规范的秩序、健全的校园制度、科学的管理体系等,为校园文化中其他要素高效运行提供了制度保障。而其中包含的平等、严谨、公正等思想精髓,有利于学生正确地评价自己和他人,强化道德自律,促进道德品质、人格的健康发展。

  学校德育的过程,既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的过程,又是通过良好的环境对受教育者进行陶冶和积极引导的过程。从这一点上看,学校德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校园文化具有很强的教育特色,学校德育则具有很强的文化特色。学校德育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校园文化发挥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实现青年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可以说,“一种成功的德育总是存在于一种特定的校园文化背景中,是特定校园文化实践的产物”[2]。因此,要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一条有效的途径是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加强校园制度文化、环境文化、精神文化建设,努力优化德育工作环境,形成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及道德文化环境。

  关于探索学校德育的创新,虽然不同学校有不同的特点和不同的视角,但是在运用校园文化来创设教育环境,陶冶师生心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上已经达成了共识,都意识到应把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重视校园文化“以人为本、以文明教”的教育功能。但是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视角研究和促进学校德育的创新,在实践操作层面还相对比较薄弱。因此,应加强对校园文化视域下推进学校德育创新的具体可行性路径的研究和探索。

  1.校园文化的运作特性分析校园文化从动态方面看,主要体现为校园主体的行为文化。“文化就是‘人化’,文化是通过人的行为来表现的”。[3]129校园主体主要是指作为教育者的教师群体和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群体,当然还包括广泛意义上属于教师群体的、提供教辅后勤服务的管理者。由于不同的角色和不同的使命,不同主体的行为文化体现出不同的特性。作为学校德育接受者和学习者的学生,处在从不成熟到成熟的人生成长最旺盛时期,在校园中学习和交往行为彰显出其行为文化的多样性;作为施教者的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职业要求彰显出其行为文化的示范性;作为提供教辅后勤服务的管理者,必须为学校德育的开展提供积极保障,科学、合理和规范的教育管理秩序彰显出其行为文化的制约性。2.对学校德育理念创新的启示德育作为一种属人的、社会性的活动,其存在和发展固然有一定的规律性,不可随意更改,但必须认识到,没有主体自觉接受道德的约束,道德就不可

  能发挥其应有的规范和约束功能。正确解释道德与人的关系,揭示道德的主体性本质,坚持主体性的德育理念,是克服目前学校德育中普遍存在的“目中无人”现象、提高德育工作针对性的首要前提。借鉴校园主体的行为文化特性,实现各类群体在学校德育中的使命,积极促使学校德育目标的实现。特别是突出学生群体的学习和交往行为对校园文化的影响作用,突出学生群体行为文化的多样性对学校德育目标实现的重要借鉴。在具体的学校德育实践中,坚持贯彻主体性德育理念,首先必须使德育目标、德育方法和评价体系依学生主体而设,避免统一意志、统一思想和统一行动;其次,必须反对强迫的、命令式的道德教育,探索多样化的德育模式,以培养富有个性和责任心的社会公民为己任;此外,学校德育的实施,应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提供尽可能多选择的机会和可能性,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把学生作为学校德育的真正主体。

  1.校园文化的形态特性分析校园文化从静态方面看,主要涵盖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种形态。虽然校园文化是作为一个整体对校园主体发生影响的,但是,不同形态的校园文化具有不同的特性,对校园主体的影响和功能自然是各不相同的。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主体通过感官可以感受到的,包括自然环境、教育设施、生活资料等,其最大的特性在于直感性,是各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化形态。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作为一种无形的、弥漫于整个校园的精神氛围,其特性为隐渗性bsport体育,具有启迪、感染校园主体的作用;校园制度文化是校园主体行为和活动的基本准则,体现学校有序管理的必然要求,其规范性的特性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重要保障。

  2.对学校德育方法创新的启示德育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内含生命体验和情感特质的生活实践过程,不能简单地依靠理论说教,通过道德知识的授受或理性的训练来进行,必须克服认为只要学生掌握了知识和发展了认知能力,就自然而然地有了道德这一认识上的误区。应该认识到,道德本身就是生活的内在组成部分,德育的实效性得益于其源于生活,为了生活。“道德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线]借鉴校园文化自然的化育特点,特别是校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直感性和隐渗性特征,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和陶冶师生,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探索学校德育方法的创新。学校德育的开展应植根于学生的实际生活,突出德育实践环节,强调让学生在实践参与中使思想道德素质得到提升,这样才能因得到学生的认可和参与而行之有效。在具体的学校德育实践中,安排一些学生能够参与其中的实践环节。如“请进来”,请一些道德楷模走进校园,走进学生的生活,组织学生观看“感动中国”、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报告会等,生动的实例会得到学生的情感共鸣;“走出去”,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为社会做一件好事等活动,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增加实践体验,避免空洞说教,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抽象道德理论的理解和认同。

  1.校园文化的要素特性分析“任何一种文化的诞生,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即文化创造的主体、对象以及一定的文化创造得以进行的手段和环境”。[3]69校园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特定形态,随学校的产生和发展,逐步凝结成为一个独特的结构系统,涵盖上述三个基本要素,并且作为整体对校园主体和社会文化产生影响。在校园文化这个独特的结构系统中,一方面,作为主体和对象的师生员工,因其不同的年龄层次、学历水平和社会阅历,决定了在系统中产生的影响各不相同,共同决定着校园文化的性质、水平和呈现形态。另一方面,校园文化作为校园主体的一种实践活动形式,为学校教育教学营造一种环境,成为学校正规教育的有利补充,同时其自身的环境和手段要素也成为推动校园文化不断凝练和传播的重要动力。

  中学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隐性德育价值,是隐性德育的重要载体,重视中学校园文化的隐性德育有利于进一步推进和深化中学德育工作。长期以来,不少中学重视以思想品德(政治)课和班主任德育课为主要形式的显性德育,而对隐性德育却相对忽视甚至无视其地位和作用。在这种传统的显性德育影响下,中学德育往往更为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注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忽视了学生的心理、道德、品行和人格的全面发展。许多中学把显性德育被放在一个凸显的位置,它关注的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学校的教育活动都循规蹈矩地围绕着“教”与“学”展开,而对于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品质的隐性教育却重视度不够,对那些富有隐性德育功效的校园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存在被省略和忽视的倾向。 然而,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起到调节心境、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和塑造性格等诸多隐性德育功能。因此,中学必须重视校园文化在学校德育中的隐性影响,建设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优化校园育人环境,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校园文化中的隐性德育,是隐含在校园文化中的德育形式,它是通过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方式向学校师生员工传递德育信息和施加德育影响,在直接体验和潜移默化中使他们的思想观念与行为受到教育的过程。校园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校园环境、校园精神、校园制度和校园活动。它们蕴含着隐性德育功能,对受教育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之自主、自觉地接受隐性德育影响,实现隐性德育的育人目的,发挥其持久的育人效果。

  隐性德育的计划是一种远期教育规划,是总体设想,是一种处于意向性、预期性状态的计划。中学校园文化建设则是通过文化活动、规章制度、人际关系等对师生员工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影响的一种教育方式,以达到育人目的。隐性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课程建设、价值观的塑造过程,是一个教人为善的过程。校园文化建设包括学校“硬件”方面建设和学校“软件”方面建设。美国教育社会学家科尔认为:“物体在空间里的摆设并不是随心所欲的,房间以其物质形式表示着该场所与机构的的精神和灵魂。”②然而,对于学校硬件建设诸如校园建筑设计、环境布置都不是毫无生命的客观存在,实际上是教育信息的传递,有助于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于学校软件的校园内的文化氛围也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为了适应学生的发展需要而营造出来的。一般来说,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通过一系列的校园文化活动表现出来。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所特有的思想素质、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为核心的,以具有校园特色的人际关系、生活和行为方式为基准的,再由学生参与的各种文化活动为表征的精神风貌,营造出特定的文化氛围、文化环境,从而形成育人的环境。校园文化育人的作用是潜在的、无形的,隐性德育就以其为载体并依附着它,对每一位成员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使生活在校园中的人不断修正自己的心理和言行,以获得群体的认同和接纳。

  人们接受教育内容的过程,就是对教育内容先认知后认同的过程。青少年在对显性教育认知的基础上,再在校园文化中渗透着隐性教育,就会帮助他们对教育内容更好的认同,从而提高教育的实效性。正因为如此,校园文化的物质环境、规章制度等都渗透着对学生的道德蕴涵和教育意志的传递。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孩子在他周围——在学生走廊的墙壁上,在教室里,在活动室里——经常看到的一切,对于他的精神面貌的形成具有重大意义。

  中学生是校园文化主体和受教育的对象,他们在校园文化中学习具有自主性和能动性。在显性的学科课程的教学活动中,教育者更多的是从外部提出诸多教育要求,压抑了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隐性德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就在于其实施方式是非规范的和隐性的,这样使得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并不知道自己在接受哪一方面的教育,并让学生感到自己不是被迫的、被动的,而是自愿的、主动的。

  在校园文化的隐性德育下,教育者提出的要求是隐藏在校园创设的并经过校园主体互动强化后的文化环境、精神氛围中的。因此,这种要求的隐蔽性一般与学生的自我愿望、个性特点不会直接发生冲突,并使受教育者感受到自己是作为被尊重的人而存在的,这就满足了他们自主、自尊的需要,从而愿意积极主动去接受教育。

  隐性德育具有潜移默化、民主平等、循序渐进、形式多样等特点,它遵循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形成和发展规律,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将渗透在校园文化中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传递给受教育者,悄悄地滋润着受教育者的心田,使之受到心灵的感染、情操的陶冶和哲理的启迪。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培养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甚至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对其一生的影响必然深远持久,这不同于在显性教育过程中获得的知识、技能,会因时间的长久而逐渐被遗忘。校园文化作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隐性课程”,它通过整个学校的环境、舆论、人际交往甚至学校的风气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行为方式施加深远持久的影响。“校园文化赋予学生的良好品质是伴随终身的,很难随时间的推移而转变。”通常来说,通过校园文化转化成稳定的素质和品格,往往对人的影响更为深刻、牢固。

  中学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文化历史积淀,内涵丰富,外延广泛,形式多样,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它作为一种实施教育力量,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起着潜移默化的引领作用,并产生持久深远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任何课程所无法比拟的。隐性德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对师生员工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具有积极重要的教育作用,它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校园是每个教育工作者施展才华,教书育人的天堂;是每个学生学习生活的地方,是他们成长的摇篮,也是实现他们理想,放飞梦想的圣地。对于每一个师生员工来说,充满魅力的校园环境给他们带来的是温馨和舒适,让他们日复一日愿意在这里播撒爱与希望的种子,即便有泪水、汗水,也无怨无悔。当教育工作者们迎着初升的朝阳,踏进充满生机的校园,浑身充满的是奉献的力量。对于学生而言,校园是他们的第二个家,优美的校园环境可以使他们产生清新舒适之感,引起他们对学校集体的认同和归属,进而使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有助于他们正确人生观的形成,消极情绪。试想一下,在书卷味浓密的校园内,在漫步林荫大道,与同学们一起端坐在草地上,仰望苍天,激扬文字那种豪迈之情;走进古香古色而又富有现代气息的图书馆内,那种宁谧、神圣的氛围让你融入到书海的世界里对陶冶学生情操有着重要作用。当泉、池、廊、舍、花、草、树、木交相辉映,名言警句抬头可见,学生作品展览绵延等校园文化隐性德育情景能让广大的师生员工在美的欣赏中树立远大的报国理想,保持着高尚的情操。

  校园精神文化是指包括校园历史文化传统和绝大多数师生认同的文化观念、价值体系、生活信念等意识,也是通常所说的校园精神。校园精神往往能使教育工作者找到自己的主导位置,全身心投入教育工作当中去实现自己的人生追求。对学生而言。中学校园精神文化在本质上是用文化唤醒和高扬学生的生命意识,它所关注的是学生真正的精神生活和内心世界。一所中学若没有带有精神文化是将难以引起校园师生的共鸣,也难以对师生员工的价值取向起到引导作用。通过隐性德育将校园文化进行有机结合,或者通过校园精神文化发挥隐性德育功能,形成一种带有学校特色而且符合学校实情的校园精神文化,就会逐渐受到广大师生员工的认可。他(她)们在认可的基础上会进而产生思想的认同,再由思想的认同就会形成一种集体的意识和氛围。这样使得生活在校园中的人或者刚进入这所学校的师生员工就会在这种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不知不觉中认同这所学校的理念进而成为自己的价值取向。

  校园制度文化是指学校的校纪校规、教学管理、校园管理、宿舍管理、奖惩等各种规章制度。它是校园文化建设初级阶段的产物,对保障学校教育的有章、有序和有效起到重要的作用,是中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俗话说:“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所以建立健全、完善科学合理、规范的校园制度文化,有利于科学管理,有利于规范师生员工的行为。但是,中学的校园制度必须与隐性德育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将中学的德育目标与德育任务过校园制度加以体现。同时,在制度的制定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师生员工的主体地位,发扬民主作风,让师生员工感觉到自己是被尊重的。他(她)们在尊重和参与的氛围下容易促进对校园制度的理解,能够更好地促进校园制度的贯彻落实。由此,通过隐性德育的渗入打破校园制度原有的仅仅以刚性约束为主的方式,实现刚柔并济,这样校园制度体系会越来越健全,师生员工对制度的遵守和执行意识越来越强。

  《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要大力开展学生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引导校园文化气氛向健康高雅方向发展。使学校成为最好的小环境之一,并对大环境的优化做出积极的贡献”。“以小环境带动大环境的优化”足以体现了中学校园活动文化的德育功能。

  校园活动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中最活跃、最丰富、最多样化的部分,丰富多彩、健康活跃的校园活动文化是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的交汇点,对师生员工起着重要作用。教育工作者往往能够在活动的组织中增强自己的各种能力。而对学生而言,不但能够巩固和加深课堂专业知识的学习,而且能弥补课堂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从而扩大他们的知识领域,发展独立思考和积极创造能力。此外,校园活动文化还可以发挥学生的各种潜能,锻炼多方面的能力。如写作能力、组织能力、社交能力、活动能力等。开展校园文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校结合新课程改革要求而让学生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感染,自我提高和不断社会化的过程。总之,校园活动文化兼顾教育与情趣、知识与娱乐、活动与安闲、努力让学生根据天资所好、扬长避短,各得其所,各行其乐,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

  重视中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隐性德育,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隐性德育功能,认识和把握隐性德育在中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总结和梳理隐性德育视角下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特点和作用,对于今后如何加强中学校园文化建设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1]周凤林.关于学校隐性德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1,(9):9-13.

  [2]苏霍姆林斯基著,赵玮、王义高等译,帕夫雷什中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3]张丽娜.从隐性教育角度看贫困地区中学校园文化建设[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