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ort体育bsport体育

导航切换

联系电话:
021-66889888     1399998888

bsport体育

bsport体育

bsport体育入口小学生德育活动初中招生模板(10篇)

作者: 小编 来源: 网络   日期:2023-09-28 10:06

  在我国,小学生的道德危机和道德失范现象令人担忧,小到调皮捣蛋、骂人、说谎、不尊敬老人,大到打架斗殴、偷窃、、抽烟等,反映出当前一部分小学生的道德现状存在着不良现象。这些事实不仅表明当前小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忽视,而且也反映出我国小学生德育工作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当前我国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是课堂,或是一些班会、校会等活动,而这些方式只是将德育学科知识一味地灌输,只是停留在表面,完全忽视了小学生的参与性与主动性,自然缺乏对道德情感的认同,这种道德教育看似离“道德”很近,却离学生“很远”。近年来,游戏和游戏精神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其在学校道德教育中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爱游戏是学生的天性,学生是自己所参与或所组织的游戏活动的主体,游戏与道德教育活动都是具有参与性、实践性的活动,我们在学校道德教育的道路上应培养游戏精神。不过,令人担忧的是,我们的学校道德教育在强调实际成效的同时,却严重忽略了游戏精神。因此,我们要明确游戏精神与小学生道德教育的联系,并尝试通过游戏活动去改进小学生道德教育。

  荷兰学者胡伊青加对游戏的描述性界定:“游戏是一种自愿的活动或消遣,这种活动或消遣是在某一固定的时空范围内进行的;其规则是游戏者自愿接受的,但又有绝对的约束力;游戏以自身为目的而又伴有一种紧张、愉快的情感以及对它‘不同于日常生活’的意识。”游戏是儿童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一方面它是儿童的天性与权利,更是小学生展现其生命存在与活力的舞台。另一方面游戏精神与德育实质有惊人的契合。游戏的过程是学生自我发展的过程,游戏不仅是学生的自由天性和完整人格充分体现的方式与路径,更重要的是通过游戏使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意志在潜移默化中朝着良性方向发展。

  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一书中认为,“游戏世界是一个神圣的领域,游戏具有自身特有的基本精神:一种自成目的的精神,一种积极开放的精神,一种自由想象和大胆创造的精神,一种平等的精神,一种过程就是结果的非功利精神,一种不断自我生成、自我更新的精神,一种不断创生的精神。”说明游戏精神能够实现自主参与、平等和谐的价值观,不仅在工作中得以体现,而且游戏精神在道德教育中也可以充分展现,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一种愉悦的体验。

  强调实践性对于游戏和德育活动来说非常重要。在游戏活动中,学生主动组织与参与游戏。在这些游戏活动中,学生通过实践创造某些生活场景与细节,积极地、能动性地体验生活。当然,德育活动也注重实践性。通过创设一定的社会环境让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体验与锻炼,学会适应社会生活,增长经验,获得道德成长,从而培养实践精神并锻炼了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游戏活动正是一种恰当的道德教育,强调学生在道德游戏活动中体现实践性,努力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儿童参加游戏都是完全主动自愿的,是发自内心的渴望,而并非是迫于外部压力或要求。这是游戏最本质的特征,区别于工作等其他活动的标志。”没有自由的学习是不快乐的,而游戏化的学习则能改变这一点。但自由并不意味着放任,他们共同创造一种自由自在地游戏的氛围,相互信任,相互配合,全身心地投入到道德教育的游戏之中,共同享受当下的愉悦心境,感受着德育活动中的轻松活泼、自由自在。德育活动的实质,就在于活动主体积极自由地活动,培养主体自由的道德选择和道德行为能力。

  当道德教育过程成为一种游戏时,只要进入游戏中,教师和学生应当是一种平等的游戏者的角色,表明道德教育活动也是一个平等和谐的过程,这是学生最热衷的模式。在这个意义上,具有游戏性质和游戏精神的德育活动是一种平等性的活动。这种游戏精神,有助于维系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民主关系,有助于教师和学生在德育游戏活动中积极投入、交流互动,共同培养游戏精神。

  道德游戏活动反映了学生真实的生活现状和内心的真实感受,是学生现实生活世界的真实写照。回归生活是当前德育改革的主要趋势,更是学生形成主体德性的源泉,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德育同样也要而且必须通过生活发出力量才能成为真正的德育。道德游戏活动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小学生的特征,体现了生活

  德育的原则,将小学生的现实生活形象具体地呈现出来。在小学生道德教育过程中,要保留学生天生的游戏权利和机会,鼓励学生大胆地释放游戏精神,让学生在道德游戏活动中获得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让他们真正地过上“有道德的生活”。

  游戏是一个探究未知和自我超越的过程,游戏的魅力在于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探索,这种好奇心是游戏对游戏者的一种吸引力,激发了学生对探究活动的高度热情。在这个意义上,道德教育过程作为一种“游戏”,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探究性,不仅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学生也能从中获得新的认识,能够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道德教育过程中。

  “竞争”意味着压力和动力,而在道德游戏活动中这种压力和动力的完美转化,使得学生在游戏中的“竞争”呈现出兴奋的状态,它激发了学生在德育游戏中的成就感,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成功体验。游戏具有一种不断竞争、不断创新的精神,这种游戏精神不断强化学生的这种成就感。

  “合作”也是游戏的重要手段,合作的游戏比独自打斗的游戏有更好的成绩,不仅是因为合作既是教学的手段也是教育的目标,而且合作能激发人的智慧。在游戏中,学生能进行情感的交流与互动,能在轻松活泼的游戏活动中培养团队精神,通过与其他同学之间的配合与合作,正确面对成功与失败,完善学生的品格与个性,并能通过在游戏中的得失,意识到合作、团队的重要性,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生活态度。

  [1]〔荷兰〕胡伊青加.人:游戏者――对文化中游戏因素的研究(成穷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34~35

  作为新世纪的年轻教师,我们应该有新的育人理念。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我认为学生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的,活动和交往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引导学生接触社会,参加形式各异的实践活动,的确不容忽视。

  课外实践活动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自由和生动活泼的环境,有利于学生个性、特性的发展。现在的学生思维敏捷,兴趣爱好广泛,他们在接受思想教育时不喜欢一成不变的呆板说教,也不喜欢单调的理论学习。故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应该以丰多采的活动为载体,采取灵活多变的形式,将严肃的思想教育和道德规范培养融入到轻松愉快、有趣有益活动之中。

  从本校实际出发,结合校情,大胆尝试,创造性地组织开展各种特色活动。我们经常利用班会、晨会、国旗下讲话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基础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经常开展道德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思想情感和意志品质。

  环境保护关系子孙后代。我教育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爱护校园的一草一木,组织学生擦洗栏杆、标牌,消除草坪内杂草、垃圾等。2、 采取讲座的办法对学生进行教育

  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活的教育,好像在春光之下,受了滋养似的,也就能一天进步似一天,一天新似一天。”为了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我们老师通过实例提高了他们知法、守法、用法的意识和能力。

  为使道德教育落到实处,“变知为行”,我组织学生开展了青年志愿者活动和“手拉手献爱心”活动。引导他们为伤残、贫困学生捐出自己的零花钱和学习用品,以实际行动为社会做出奉献。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动手的机会。使学生热爱大自然,增强劳动观念,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和创造性。针对环境污染问题,我还组织学生开展了环境调查活动,增进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增强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意识。为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我还引导他们开展了“今天我当家”、“家务劳动竞赛”活动,有意识地让学生通过当家长,做家务,如收拾房间、洗衣、洗涮餐具、做饭、擦地等,让他们在体验劳动中感受父母的辛劳。通过参加这一系列社会活动,学生从中领悟了寻找生活中的德育延伸到社会生活的重要意义,从而强化了社会公德意识,养成了文明习惯。

  学生生活在社会大环境中,其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无时无刻的不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校园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园地,创建优良的育人环境既有利于师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又寓教于乐,使师生在娱乐和观赏中潜移默化的受到教益。校内楼道墙壁通过增设宣传标语、宣传画,来加大育人力度,学校形成了“一墙一壁会说话,一草一木都育人”的优美环境。通过观看爱国主义影视剧,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知识,培养其爱国主义情感和高尚的情操。

  利用电教媒体摹拟情景,把已过的时间和客观事实真实地再现在学生面前,将影视片纳入学校的生活,采用现代化的电子设备制作,涵盖面广,兼容量大,这种多维化、多样化的媒体环境,可以移情入境,把学生置于时时、事事、处处的教育氛围。优化了思想品德课的课堂结构,增强了德育的密度,拓宽了德育的范围,加快了德育信息传递的速度,提高了德育的实效。

  以身立教,为人师表的道德要求,落实到教师人格塑造上,主要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内容:

  教师要把学生引入科学真理的殿堂,自己就必须具有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品德。要努力培养出求实、严谨、虚心、刻苦的学生。学风是一个人的人格品质和精神风貌在对待科学真理态度上的集中体现和反映。教师的优良作风,对于引导学生形成爱科学的品德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教师要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学生:人活着,就要敢于为真理抛开个人的得失,敢于为求知而坚持不懈的奋斗。要致利于形成一种适应时代要求的、专博相济、富有活力的知识结构。从纵向上讲,应当学有专长,术有专攻,对自己所任学科有较为深入的钻研;从横向上讲应当具备相当开阔的科学视野;从发展上讲应当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而不断更新知识,为自己的知识体系造成一种开放的态势,只有这样教师才能适应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客观形式的要求。

  教育是一门具有自身特殊规律的科学,教育事业是关系到千百万人的成长、发展和人生幸福的事业。必须小心翼翼的严格的遵循客观规律办事。

  现代教育是主体化、开放式的教育,学生的成长是由多方面因素形成的“教育合力”综合施加影响的结果。而教师作为教育活力的组织者和专门者,应当对教育合力的形成、发展和优化发挥主导作用和调节作用。一名优秀教师必须尽一切努力,妥善处理好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家长、教师与社会各方面复杂的人际关系,在校内致力于建设一个团结、坚强的教师集体。在校外积极开发和利用一切对学生成长有利的教育因素。这对教师的品德,素质和能力无疑都是一个很高的要求。为此教师就要宏扬集体主义精神,处处坚持以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合格人才为重,努力培养开阔的胸怀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艺术。

  教师的高尚人格不仅应当反映在内在的精神境界上,而且应当体现在外在的言谈举止上。对于教师来说,言谈举止不是区区个人小事,而是一种对于学生具有重要影响的教育因素。对于教师言谈举止的具体要求是:文明健康、真诚和谐,亲切得体。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仪表。主要包括衣着发式,修饰打扮等,是教师展现在学生面前的外部形态。这方面的要求是要清洁整齐,朴素大方,协调得体,与教师的职业特点相吻合。二是举止。包括坐立行的姿势,以及表情动作行为习惯等。是教师与学生交往中的“人体信号”。这要求是表现出良好的教养和振奋的神态,要与教育教学过程密切配合,发挥出最佳的辅助作用。三是语言。这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使用的最主要的手段。教师的语言要规范纯洁,准确鲜明,生动幽默,要善于运用语言的力量启动学生求知的欲望,拨动学生上进的心弦,把知识真理和美好的感情送进学生的心田。四是礼仪。主要是指教师在与人交往时所表现出来的文明礼貌行为的总和。富有时代特点的必要的礼仪,是协调人际关系的杠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表现。教师要通过文明的礼仪表现出应有的风度,反映出对他人应有的尊重,从而不但给学生以良好影响,同时也促进全社会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新型人际关系的形成。

  以上这些仅是我个人的一点粗浅做法,请同仁们斧正。道德建设事关国家安危,民族兴衰。《左传》中说:“德,国家之基地也”,同志也曾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方针,这些都说明了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又紧迫的任务,我真诚地希望社会各界都来关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积极投身到公民道德建设的实践活动之中,从具体事情做起,从一言一行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努力把我国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到新的水平。

  思品教学要以儿童生活为基础,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追求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培养他们的兴趣和注意力,特别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在有了更为真切的情感体验,有利于道德认识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同时也培养了合作意识,增强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思品教学就是从多方位多角度为理念,以开放的氛围为前提,以开放的课堂为核心,以开放的实践为基本渠道,以主体参与贯穿始终,以提高思品教学实效为根本,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为终极目标。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做出的重大决策。如何抓住机遇,让德育工作在健康持久的发展轨道上,真正发挥德育教育养德的育人功效!

  传统的德育教育方式,我们往往是抱守着狭隘的课堂教育观,将施教的场所仅仅局限于教室,把课堂教学简单片面地理解为教育行为的全部,学校教育呈现出一种说教式的、十分明显的封闭化趋势。因此,德育教育的成效还不能令人满意。教育的有关领导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强调,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教育工作的首位,把它作为主导,“要抓住机遇,大力推进德育工作,切实把德育工作做到学生心里”。为了真正发挥德育养德的育人功效。积极探索灵活多变的教育方法,结合教育系统开展的“学习年”活动,在师生中展开了“老师学”,“我也学”的活动。以素质教育提高为东风,强化学习的氛围。形成了你学、我学、大家学的浓厚学习风气,此外,我们还组织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引导学生从事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德育教育做的扎实有效。

  思想道德教育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德育的教育,把德育置于一个特殊的崇高地位。在德育教育的方式上,我们的做法是“重在实践、体验过程”,做到“三个结合”。既“以人为本”与“依法治校”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校内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广泛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进感情,获得友谊。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大家和谐共处、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互相谅解,从而形成了良好的校风。我们认为:要使学生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最基本的是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所理解并产生强烈的情感,但这仅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必须使学生获得对“美与丑”、“善与恶”,更加鲜明的辨别力。德育是整个教育的灵魂;是学校教育工作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必须紧扣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不断的注入新鲜血液,才能真正发挥“德育养德”的育人功效。

  1、扩大教学阵地。开放教学要打破教学场地的限制,除了在教室教学外,还可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到教室以外的场所去进行教学活动。《爱护公共设施》一课,就可以组织学生到校园内、甚至在校外组织活动学生讨论做到爱护公共设施;《积极参加公益劳动》一课,要求学生知道什么是公益劳动和为什么要参加,可带领学生在校园内甚至可以到学校附近的小公园、街道进行教学活动,及时进行“打扫落叶”、“你丢我捡”的活动。强化“知”、“行”统一,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互动的动态式讨论。“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课标》)动态式讨论正是体现了这一教学理念,它真正让学生成为主体,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学生主动活动和自主探索。学生们主体积极参与,萌发了高度的热情。他们有的提议要成立“小小发明家”协会,有的提出“让我们每天都有一个“新发现”的要求……虽然这些想法很稚嫩,但正是孩子们的“异想天开”,使整个课堂成为学生交流、思想碰撞的场所,使课堂成了信息交流所。 开放的动态式讨论、小组合作形式,使学生的主体得到了充分发挥,学生得到了“全身心”的投入上,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兴趣和注意力,特别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在有了更为真切的情感体验,有利于道德认识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同时也培养了合作意识,增强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3、多样化的情境式表演。我们可以结合有关教学内容,采用讲故事、听歌曲、情感朗诵、角色游戏、小品表演、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的“情境表演”。教学中分别让学生角色扮演,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内容。情境表演对于学生来说比较真实、亲切, 能使学生充分参与、积极表现,融入课堂教学,比较自然地主动发展,从而深化道德认识,内化道德情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人的思想道德品质,是在自然的生活中形成的,这是人的德性形成的一个基本规律。因此,抽象的道德戒律,光说教是不能深入人心的。特别是现在人们的思想已驶入了现代化的快车道。小学生耳闻目染,其思想认识也已变的逐渐复杂起来。如不能及时的、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工作,势必造成社会危害。我们的做法是:摒弃“说教式”、“灌溉式”、“挤压式”的教育方式。巧抓机遇,充分利用“节日庆典、晨会、校班(队)会、国旗下讲话、宣传栏、黑板报、校外德育教育基地”等,不失时机的加强对小学生的思想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把道德认知自觉的转化为道德行为。例如:在“母亲节”到来之际,我们在学生中开展了“感恩教育”。有的学生为父母制作了一张生日贺卡,有的学生为父母洗一件衣服,有的学生为父母做一顿可口的饭菜。表达出了他们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同学们在实践活动中,提高了思bsport体育入口想认识,净化自己的心灵。

  《课标》中提出“教师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优化思品课堂教学,就是要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社会因素,由课堂延伸到课外,依托教材,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将校园、家庭、社会等一切有利于学生明理、导行的场景都当作课堂,“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切实提高思品教育的实效。1)、与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我们的作业设计要冲破封闭的圈子,向课外延伸,跟生活接轨,结合相关的教学内容,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变得生动、活泼、有趣。

  组织班级观看美德类电影,并就电影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从电影联系实际生活,讲述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我的家园”;以“我的中国梦”为主题,开展全校性的演讲比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比赛,讲出学生的真实感受。邀请专家学者来学校为学生们开展时事讲座。

  在学校、家庭、社区中组织“关爱生命,文明出行”、“感恩父母,孝敬老人”和“争心小天使”等活动,引导学生“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将道德规范化整为零,分散到日常生活中,促进小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思想道德水平。

  开展系列读书活动,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激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培养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以“我的中国梦”激发学生的信心与力量,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在小学内开展以“我的中国梦”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促进学生牢固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远大理想。

  在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中,除了一系列的活动外,还要积极与其他学校联合组织主题教育活动,在相互交流中发现自身的问题,并调整活动方案,促进主题教育活动目标的实现,促进学生德育水平的提高。

  小学生的德育工作重点是促进小学生形成正确的是非观、荣辱观、责任观。现今的小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受到家长过多溺爱,具体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bsport体育入口、心胸狭隘、任性、不讲理。如果任孩子这样发展下去,那么长大后就会没有责任感、自主能力差、心理素质低。因此,小学德育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德育工作来纠正学生这些歪曲的思维方式,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是非观、荣辱观和责任观。

  “我的中国梦”与德育工作都是围绕着学生的德育工作入手的,小学的德育工作更细致、全面,涉及到的内容较多。而“我的中国梦”则是局限于德育工作中的理想而开展的,也就是将每一个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追求的人,将学生的小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理想结合起来,培育新一代社会主义接班人。因此,德育工作与“我的中国梦”之间是紧密联系的,“我的中国梦”为小学德育工作提供了更具体的方向,可以促进小学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在“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下,我们可以看到小学德育工作的新方向,将德育工作化整为零,分散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逐步促进小学生德育水平的提高。具体来说,小学德育工作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

  每个年龄段的小学生心理特征都是不同的,因此,高年级与低年级的学生德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不同、教材不同、德育工作开展的形式也不同。从课程内容上来说:高年级的德育课程内容可以设置为品德与社会;低年级的德育课程内容可以设置为品德与生活。

  小学主要学科是语文、数学、英语、自然。德育工作者应挖掘德育资源的内涵,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进行渗透性教学,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

  升旗活动、开学、毕业典礼都是比较常规的德育活动,学校还可以开展一些校园文化活动和社团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与其他学校的学生组织牵手活动、募捐活动等,将德育工作渗透到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让学生在玩和学中逐步提高德育水平。

  德育工作从学校开始,向家庭延伸,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让家长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来逐步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然后再由家庭向社会辐射,通过社会上的一些教育基地和教育项目来开展德育活动。

  小学生德育工作要在新时期里不断发展和创新,要紧跟时代步伐,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资源,结合“我的中国梦”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逐步将学生培养成有思想、有梦想的现代化接班人。

  道德具有唤醒人的良知,协调人际关系和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功能。学校工作,德育为首。小学德育尤其重要,是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的根本保证。然而,当前小学德育的实效性却很不乐观,问题比较多。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当前小学的道德教育,与学生这个德育主体的生活实际严重脱节。近些年来,我国的社会政治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整个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文化价值及伦理道德,都发生着剧烈的转变。随着政治对人们生活的垄断地位的降低,政治性问题不再是需要人们每天面对和关注的重要问题,取而代之的是复杂多变的生活性问题。

  1.德育的功能除促进政治、经济的发展外,还应具有促进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的功能。然而,当前小学德育却未能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从内容到形式都落后于时代的变化与需求。尤其严重的是,德育教育与社会生活脱节,相当多的教育工作者只看到了德育的政治意义而看不到德育的生活意义。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学校德育表面上热热闹闹,轰轰烈烈,实际上越来越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越来越形式化,成为一种对上负责而对下不负责的应景之作。

  2.在小学德育实践中,这种把学校德育与政治教育混为一谈的认识造成了一系列的错误做法:如德育目标被无限提升,只注重高尚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的知识教育;单纯注重历史文化伟人、英雄人物事例的讲解;习惯用成人世界的思想、观念来教育学生,而忽视了对学生生活实际的分析与指导。因此,学生知行脱节,道德情感淡漠,道德认识不能转化为行为,在遭遇复杂的社会生活时难以适应。而且,与学生生活脱节的道德说教,还带来了另一样很不好的后果,那就是让本应该天真单纯的小学生,小小年纪就戴上了重重面具,具体表现为说一套,做一套。这些都是小学德育缺乏实效的真实体现。

  从教育的本质来说,生活才是教育的中心。德国哲学家胡塞尔认为,生活世界是作为唯一实在的,通过知觉实际地被给予,被经验着并能被经验到的世界,即我们的日常生活世界。他指出,在这个世界中,人以直接的生活经验(生命经历)来直观世界,也直观自身。人在生活中,在对自己的生活的意识中,以直观的经验形成概念和概念系统,形成理论。道德教育也呼唤着回归生活世界,期望通过回归生活世界来解决学校德育长期脱离生活而形成的积弊。

  我们只有重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身边的德育资源,让学生在生活中接受教育,才能体现教育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显然,生活与道德是一体的,社会生活是道德得以生长的土壤,日常生活是德育的基础。这种基础性体现在两个方面:社会生活需要是德育的基础,社会生活实践则是道德需要形成和发展的根源。因此,提高小学德育的实效性,归根到底还是要从学生的社会生活着手,从学生生活中所体验到的社会性、道德性问题入手,从生活走向德育。这也是道德教育以人为本的真正内涵。《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充分认识到德育的生活意义,在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紧紧联系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尊重生活,创造生活,引导学生学会生活学会成长,在生活实践中发展丰富的道德情感,形成与当代社会相适应的道德信念,是提高小学德育实效性的关键。笔者与同事多年来坚持开展生活化的小学德育探究,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

  1.贴近社会生活,开拓小学德育课程资源贴近社会生活。时代不断进步,社会生活天天都在变化,教材总会滞后于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师要要有敏锐性,有意识地把社会影响大、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引入到课程中,提高德育的针对性。

  广西防城港市防城区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紧邻越南,总面积2445平方千米,是防城港市老城区,也是整个防城港市的文化教育中心。伴随着防城港市港口区、东兴市以及上思县的经济发展,势必会引起优势教育资源的部分转移。教育决定着未来的人才发展,而人才则影响着城市今后的社会经济发展。因此,重视发展就必须重视人才,重视人才就必须重视基础教育,而德育则是教育的灵魂〔1〕。德育在学校的地位和作用,一直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教育方针也是把德育放在首位,德育成为学校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德育对学生的成长起到了很好的作用〔2〕。如何在保持自己传统优势的条件下,发扬创新精神,并积极探索新的德育活动契合点,为学生实现自我的全面发展打好基础、为国家培养四有人才成为防城区百余中小学校需共同承担的重大使命。

  作为防城港的老城区,防城区在文化教育方面依然具有较大的优势。防城区不乏如防城中学之类的有着悠久历史的名校,根据走访和了解的几所学校,发现目前防城区中小学德育教学有以下几个特点。

  根据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的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并为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为坚定的者奠定基础。在此理念思想的指导下,防城区中小学的德育活动紧紧围绕德育工作任务进行,并带有坚定的政治方向。如大录米丰小学红旗归程队活动中进行的关于“国旗、党旗、团旗、队旗”的讲故事活动、滩散小学开展的护界碑活动中把在少先队建队60周年致中国少先队的贺信中提出的“争当四好少年”作为进一步深化开展活动的契机等,这些都显示出社会主义国家中小学德育工作所要承载的特殊任务。

  防城区中小学德育教学起步较早,防城区江山中心小学最早从1989年的植树节开始,就开展了以保护珍珠湾红树林为目标的“红领巾绿色行动”,距今已经坚持了近24年,从最初的仅局限于保护珍稀物种红树林,到保护当地的历史文物、古迹,再扩展到保护海洋,环保视野不断扩大,空间地域范围也在不断蔓延;而滩散小学自2001年开始,以界碑为载体,开展“跟随边防军叔叔共护界碑”的体验教育活动,迄今为止,也坚持了12年,同时还带动了周边其它立有国界界碑学校的护碑活动。在和平发展的大环境下和我国与诸多邻国边境、海域矛盾冲突实际存在的今天,中小学校开展的这种与军队合作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更有其独特的意义。红色资源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它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功能独特,具有超越时空的强烈感染力、说服力和震撼力〔3〕。德育教育非一时之功,贵在坚持,而防城区中小学不仅充分挖掘和利用当地的红色资源,并且很多活动坚持了多年。

  在有着自己特色资源的地区,许多中小学校能够发掘本地德育资源与学校德育活动相结合,最终达到育人的目的。如防城区滩散小学利用自身所处的独特地理位置(地处中越边境,与越南共和国领土仅一河之隔,紧邻1346国界碑),开展的护界碑活动,在学生德育方面取得的成绩引起社会上较为广泛的关注;江山小学则依托当地的红树林,开展与环保有关的主题教育活动。而在没有特色资源的地区,多数学校则是围绕本学校在发展的过程中发现的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想对策继而开展了各项德育活动。如大录米丰小学开展的红旗归程队活动就是为了解决该小学的学生所在村庄分散、学生上放学路程上的安全问题而开展

  的。防城镇二小开展的解烦恼活动则是老师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发现了小学生的烦恼也需要被充分关注才能快乐成长的背景下开展的。不论是利用自身特色资源开展德育教学,还是着眼于现实需求而开展的各项德育活动,都在客观上拉近了老师与学生、老师与家长、学生与家长之间的距离,对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发展有良好的作用。

  德育是教育之魂,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培养人〔4〕。相对于今天许多高等学校的德育活动而言,防城区中小学的德育教学更加侧重于实践而非理论,这与德育工作对象不同有关。而且形式也比较简单,不过恰恰这种活动形式才不脱离实际,充分吸引学生的参与兴趣,并且实施起来简单有效。一次简单的升国旗、国旗下讲话,一份倡议书,一幅横幅上的签名,设一个烦恼小信箱,讲讲故事,办一份小抄报,给界碑除除草等,尽管活动规模不大,但却能在有限的投入中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正如大录米丰小学的红旗归程队活动,使许多孩子在以后都把考入军校当成自己努力学习的动力。

  如受教师人数限制以及专业心理学教师的缺乏,在防城镇二小的解烦恼活动中全校共2000多名学生,而自愿参与“爱心志愿教师”解烦恼队伍的教师只有65名。每位教师分摊下来大致30多个学生左右,从而导致教师任务量较重,这对于非心理专业的专职教师来说无疑是困难的。教师在完成自己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要腾出大量时间解决学生的烦恼,短时期内可以坚持,长期下去就不现实,这样难免导致德育教学效果不佳。滩散小学德育活动涉及严肃的国界问题,小学生年龄尚小,若不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加深他们对于主题活动的深刻理解,也很容易使小学生对参加护碑活动仅当作一种形式。 (二)活动冗杂,缺乏一个重点

  在很多中小学的德育活动中,往往围绕一个大主题而开展一系列的小活动。但也容易导致小活动过多反而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得活动变得没有重点,缺乏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能使之效果深入学生心的典型活动。德育活动的冗杂也给学生带来的负担,缺乏重点的特色活动很难吸引学生,从而达不到德育教育的初衷。创新德育活动,使繁多的活动变得简单而易操作,最重要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明白和受益。

  防城区中小学中有代表性的德育活动恰好符合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所提倡的隐性教育方式,这种好的方式值得向全国推广。如那良镇滩散小学利用自身所处的独特地理位置,在各方面资源都很匮乏的情况下,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爱国爱党意识,在学生德育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果。然而受防城区整体经济水平以及自身所处偏僻山区地理位置的影响,学校在宣传载体方面大多还是局限于报纸、电视等,影响范围较小。受制于传播媒介的限制,防城区代表性的德育活动不为外界所知道,这种情况不得不引起足够的重视。

  德育活动的有效开展,关键在于德育内容是否真正为学生所理解,是否真正吸引学生感兴趣并自发参与。当然,良好的德育形式也有助于帮助德育活动的开展,为能取得预期的德育目标服务。红色文化是中国和人民群众创造的宝贵文化财富和精神财富,对于我们当前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5〕。如滩散小学护界碑活动,教师要充分给学生讲解护碑活动内容,让学生深刻理解自己要参与这项活动的意义。此外,还要采用通俗、有趣的形式吸引学生的兴趣,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树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理想信念。总之,在注重形式的同时,切勿忽略德育教育的实质内容。

  任何一项活动若要想永葆生命力,都离不开继承和创新。在继承优良传统的情况下,不断探索新的德育教学方式,做到与时俱进,像对人类影响越来越大的互联网载体,德育活动可以充分利用起来。学校可以在网上独立开辟一个特色活动的专栏,与外界加强联系和沟通,让德育活动影响范围更广,像诸如护界碑此类活动可以不仅仅局限于学生的参与,要让更多的人都能参与进来。还可以通过注册微博主页、人人网等形式,将学校的概况以及学校开展特色德育活动的历史渊源、所获成果之

  类的文字及图片资料上传到网上,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并开设留言专栏,积极与关心德育活动的人互动起来,这个过程中尽量让学生参与进来。学生既是学校德育的客体,也是主体,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积极性。

  要变被动宣传为积极主动宣传,采取多种渠道宣传德育成果,提高自身知名度,多争取外界资源的支持,并改善德育条件促进自身发展。鼓励具有典型德育活动经验的学校走出来,与更多的学校交流,分享自己学校的德育经验,增进与大中城市兄弟学校的交流,实行优势资源互补。使得防城区代表性的德育活动为外界所知道,并得到广泛学习。

  德育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德育教师的推行,教师的以身作则是学生为之效仿的重要条件,德育教师尤其注重言传身教的作用,学校要鼓励并创造条件让德育教师多参与专业知识培训,不断提升自身水平;同时也要改善德育教师在学校中的待遇,只有没有生活上的后顾之忧,才能在工作上投入更多的精力初中招生。

  在今天,思政工作面对社会日益复杂的形式下变得更加难以进行,高校中思修课之所以效果不佳,学生在中小学时期重智育而轻德育是影响因素之一。再加上在当代世界形势下资本主义国家无论在数量还是在发展程度上均占很大优势,一些国家利用发达的媒介对中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中小学学生在没有人正确引导的情况下很容易被一些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想误导,一些中小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普遍采取的表面的、讲空话、不切实际喊口号式教育,很容易引起学生对学校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怀疑、甚至反感。防城区中小学的这些德育教学典范,能够为更多学校的德育教学提供借鉴,若能进一步完善精品德育活动,继而加强宣传推广开来,意义将更加深远!

  〔1〕白华毅.构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德育工作体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23):37-38.

  〔2〕曲建武.增强德育的实效性问题研究〔j〕.教育科学,2000,(04):53-54.

  随着生活化教学理念的不断深入,小学德育从根本上摆脱了教材内容的束缚,弥补了教育内容过于空洞的问题,从现代小学生心理思想层面出发,结合日常生活实例,丰富了小学德育教学的内容,遵循了教育源于生活原则的同时,实现了教育高于生活的目标,并以多维度的形式展现了德育文化的魅力,突出了小学德育生活化教学的合理性。

  时代的进步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传统的小学德育教育方式在实践应用过程中,逐渐显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要主张德育源于生活,提倡德育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完美结合,并要求现代小学德育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方式进行反思,鼓励小学德育教师尝试新的教学方式。从目前我国小学德育生活化教育现状看,普遍存在生活与德育教育脱离的现象,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过于注重理论教学和情感教学,忽视了实践教学的价值意义,对具体道德行为的研究不够深入。在授课过程中,缺少对具体形象实例的讲解,致使学生对于道德行为的了解过于空洞,没有从根本上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为了提高小学德育的有效性,教师应该从自身出发,对“行”的实质性理念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此同时,做到以身作则,在实际授课的过程中,多讲解榜样教学的例子,鼓励学生向先进思想榜样人物学习,追求良好的行为品德。

  德育相关概念的形成与日常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关系,从目前我国小学德育生活化教学的现状看,教师对德育生活化教育有一定的理解,但是总体上重视程度不高,所以开展德育生活化教育的积极性不高。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提高小学德育的有效性,作为小学德育教师,应该提高生活化教育的意识,从生活的角度出发,对历史演变过程中的各种因素进行准确的定义与分析,摸索德育教育模式的发展规律,结合现代社会的教育特色,在现有德育教学方式上进行创新,并围绕“心有榜样”开展德育活动,进而实现提高小学生互动能力与创造能力的目标。

  小学阶段是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阶段,良好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还能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所以在实际的德育过程中,教师要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从学习方面、习惯方面和劳动方面三个角度入手,将榜样教育实例与德育理论知识相结合,让学生从真正意义上了解德育知识的内涵。在实际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以经典的英雄人物为例,比如参加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的阅兵军官们,组织学生观看阅兵仪式,讲述标志性人物的生平事迹,宣扬阅兵军官们热爱祖国,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忘我精神,教育学生向英雄人物看齐,通过榜样信念的力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提高学生判断正误的能力,并让学生以英雄人物为榜样检点自己的日常行为。

  小学生道德价值观和正确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长期性的工程,主要原因是小学生性格天真,没有形成具体的道德价值观,所以不能准确地划分对与错的界限,要想加强改进未成年人的道德思想,就应该充分肯定小学德育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以培养小学生形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开展德育生活化教学活动。在实际授课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榜样教学的力量,建设标志性人物事迹分享环节,让学生在英雄人物身上看见道德的闪光点,形成一定的道德意识。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利用小学生的这个性格特点,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以自己作为讲解具体知识的实例,指出自己日常生活中的对错,拉近师生间距离的同时,简化德育相关知识,提高德育知识的说服性,让德育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

  小学德育主题活动系列化对于小学教育而言有着重要的意义。小学德育主题活动系列化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校本资源的优化,而且有助于提高一线小学教师活动课程的设计水平,更重要的是小学德育主题活动系列化能够使活动课程设计水平得到有效的提高,使得小学生的道德习得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从全面来看,小学德育主题活动系列化是有助于小学德育充分落实的。

  小学德育主题活动系列化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调研阶段,在这一阶段,我们要对本校的德育情况进行不同方面的调查,包括德育主题活动的相关目标、内容、方法、形式、效果评价等进行有效评估,为进一步进行小学德育主题活动系列化的设计做好相关铺垫。另一方面是具体设计实施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小学德育主题活动要充分与本学校的发展和定位结合在一起,要尽可能利用本校的校本资源,同时也要汲取合适的外部资源,确保德育主题活动是行之有效的。在进行德育主题活动的同时我们要注意活动开展是基于活动可行性和实际性的基础上进行的,首先要制订相对合理化的预期结果;其次要编写切合实际的教学内容,尽可能使得编写的教学内容符合本校学生能力水平并且贴合实际;最后我们还要注意要有相关的练习形式和评价、反馈环节。小学德育主题活动系列化需要长期推进、逐步推进的过程,只有做到可行性、科学性、合理化才能使得德育主题活动的开展更有效果,更有意义。

  新课程改革不仅对小学文化知识传播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也对小学德育教育等素质教育工作提出了更多的要求。由于小学生普遍具有思维发育还不完善的特点,所以,如何提升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质量和效率,从而促进小学生良好个性以及思想品德的培养,是相关教育工作都应重视和研究的课题之一。

  1.1小学德育教育师资力量不足。教师是小学德育教育的主要参与者和组织者,而优秀的教师团队不仅有助于提升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还可以为小学生的学习以及健康成长提供更多的指点和引导。但是,目前很多小学都存在德育教育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而且,部分小学德育教育工作是由其他学科老师兼管,并没有派遣专业的德育教育工作者,从而对小学德育教育水平的提升带来了一定的影响。1.2小学德育教育模式较为单一。目前,还有很多老师在德育课堂教学中仍然采用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以及让小学生对一些德育教育内容进行背诵,大大增加了小学德育教育的枯燥感和乏味感,再加上小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自我管理能力较弱,极大影响了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而且,小学德育教育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也缺乏创新性,不仅影响了小学生的德育教育活动参与兴趣,也使得德育教育活动的开展逐渐变的形式化,难以真正发挥德育教育活动对小学生良好个性以及正确观念的培养作用。1.3家庭环境方面的不足。家庭环境是小学生生活和成长的主要场所,而家长在小学生心中的地位是任何人都无法取代的,所以,家庭环境对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重要影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孩子逐渐成为了家中的宝贝,长辈不仅对孩子有求必应,对孩子的一些错误行为,很多家长都选择了无视甚至毫无理由的庇护,这些都会对小学生良好个性以及价值观念的培养产生影响。

  目前,我们中小学德育研究异常活跃,形形的研究实验此起彼伏,研究成果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为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总体而言,中小学德育研究的形势令人振奋,研究问题日益集中,研究焦点正在形成。实际上,这些研究焦点就客观地展示着我国中小学德育研究的现状和水平。

  受全球化、信息化、价值多元化等社会思潮的冲击,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正朝着四面开花、各放异彩、不拘一格的方向发展,各种德育理论与实践层出不穷,相继呈现,不断丰富着我国中小学德育的研究领域。从德育理念上来看,德育体验论、对话德育论、交往德育理论、生活德育论、德性论等各领,为德育工作者提供了丰厚的观念智囊;从德育实践上来看,网络德育、生态道德教育、校本德育、叙事德育、活动德育、欣赏型德育等都是德育工作者创造出来的德育实践样式。由此可以说,我国的德育理论深化了,德育实践丰富了,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视野与思路拓宽了。然而,与之并行不悖的是,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离心”倾向日益明显,到底什么样的德育形态最适合我国中小学的需要开始成为令所有德育工作者头疼的问题。如若对该问题给不出一个科学的答案,德育工作者极有可能在这五彩缤纷的德育理论面前无所适从、乱了阵脚。所以,在吸收、统整、综合所有德育理论形态与实践样式的优势和智慧的基础上对德育工作进行综合创新、整体转换,就成为摆在我国德育研究者面前的一个关键问题。进而言之,这种“整体化创新”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以德育工作为中心对各种德育理论进行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形成一套适合我国国情、学校校情的德育思路;以学生品德形成与发展为纽带来协调道德认识、情感、意志、行为,培育学生应对特定社会境遇、道德问题的道德智慧;以学校德育工作为线索来协调社会德育、家庭德育、网络德育,构建立体交叉、合力最大的德育网络,为学生品德的发展建立一条高速公路等等。这些工作将成为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德育工作者与教育者思考的重点问题。

  在90年代以前,德育工作者一直将德育视为一项道德规范、道德认识的传达活动、道德理论的教授活动,甚至认为它与一般的学科教学活动别无二致。其结果,德育工作沦为课堂教学事件,沦为一种游离于生活之外,与学生的生活世界毫无关联的事情,学生对道德教育产生了一种无言的情绪,导致德育影响难以深入学生的心灵。近年来,随之德育研究的深入,研究者越来越多地认为:德育源自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生活是德育的基础和源泉;一种合理的德育活动应该时刻保持与学生生活间的血肉联系,必须回归生活,获得德育活动的生动形象;德育必须在走进生活的同时将自己“隐藏”起来,着力构建一种“无痕”、“无言”的德育形态。正是在此背景下,德育回归生活成为德育研究者们炙手可热的一个课题,并获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从现实生活出发,使道德教育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让儿童在生活中认识到道德法则对生活的重要性,认识到道德就在自己身边,是为保障自己生活服务的”。[1]关注中小学生的日常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去体验、去感悟、去经历,努力构筑一种社会与个体发展所期待的道德教育,这正是德育回归生活的真正目的所在。在当前,德育到底回归什么样的生活?是日常生活还是非日常生活?怎样回归生活?回归生活与联系生活、面对生活的区别何在?到底是德育要回归生活还是面对生活等等,这都是让德育工作者绞尽脑汁的问题,是需要德育工作者给出创造性答复的问题。因此,德育回归生活这一问题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德育研究的现实和状况。

  当前,现代化是许多社会领域追求的目标之一,是社会实践追求创新和自我超越的表现。与之同理,德育也需要现代化,德育现代化的基础就是德育观念的现代化,德育的其他现代化内容,如德育手段、德育管理、德育内容的现代化等都是德育观念现代化的表现与延伸。德育观念现代化是推动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稳步前进的引擎,是实现德育工作科学化、合理化的必由之路。当前,学者们对德育观念现代化的研究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全面认识德育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把德育视为国家经济建设、文化建设中的一个能动因素来认识;对中小学德育的科学性进行反思和深究,提高德育目标、德育功能在人们心目中的认同度,切实转变德育工作的思路,创造一种服务于学生发展、社会进步、人类文明增进的德育观念形态;认识学生在德育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全面提高学生在德育工作中的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摆正学生与教师间的地位,实现从灌输型德育向学习型德育、从规范性德育向发展性德育、从道德知识传授向道德素质提升的转变;推行全员德育、全程德育、全面德育的观念,贯彻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教学的所有环节都渗透德育、全面关注学生道德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等发展的德育理念,让学生在学校生活中顺利成长为一个“有道德的人”。

  中小学德育不是一项面面俱到的教育工作,而是有其特定的关注对象、目标定位的,那种将对学生的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德育活动、心理教育等都一股脑地放进德育工作的做法,即所谓的“大德育”,日益为学校德育工作者所拒绝。中小学德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基础品德,如尊重他人、善待他人、关爱他人、诚实守信、孝敬父母、关爱社会等品德。一句话,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用道德的方式去做人、做事、处世,学会用自己的道德“心”来控制自己的行为,而非用一定的政治标准、法律准则等去参与社会生活,处理社会关系,这就是“小德育”。北京师范大学檀传宝教授的《学校道德教育原理》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这一转变的发生。这一转变必将促使中小学德育工作把主要精力放在学生基本道德素养的培育上,促使德育工作者更加明确自己肩负的使命和责任。叶澜教授指出,德育具有四个层次的内容:最基本的是以诚实守信为核心的“为人之德”,其次是责任心,再次是爱国,最后是追求自我完善的“立身之德”。[2]应该说,这一概括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小德育”的基本内容。德育是一个从爱己到爱人,从爱家到爱社会,从爱国到爱人类依次推进的过程,推己及人、爱及社会是当代德育应该具有的一种视野。因此,那些基础品德的培养正是德育的重中之重、立根之基,正是中小学德育的直接目的、核心使命所在。从“大德育”向“小德育”的转变体现着德育研究者对中小学德育工作认识的深化,体现着中小学道德教育正步入一个科学的轨道。

  在中小学中,德育工作者主要包括两部分:德育课程的授课教师和学校的其他专职德育教师(德育处、团队专职教师)两部分。所谓德育工作者专业化就是指按照专业的标准来培养、管理上述人员。德育工作者专业化的基础是德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实现德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性源自德育教学和德育工作自身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以及学校德育工作专业化发展的需要。按照综合性、高水平的德育教师专业标准来要求德育工作者是德育工作者专业化的实质。德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主要是德育教师的职前与职后培训、德育教师自身的知识更新与其在德育实践中的积累。[3]同时,德育教师的专业化与教师的德育专业化是两个密切相关的问题。在西方,伴随着品格教育运动的兴起,开设专门德育课程的问题再一次被提出,德育专业化问题随之出现。因此,教师德育专业化是德育教师专业化的前提。要实现德育教师专业化,我们需要从三个方面来努力:其一,确立“将德育作为教育目的与教育任务同样重要”观念;其二,建立对所有教师的德育素养专业标准;其三,对狭义德育教师(即专职德育工作者)的专业标准提出有更高要求。[4]

  要推进德育工作的科学化,开展德育实验是一条有效路径。在探索中认识德育、开展德育、改进德育是当代我国德育工作的一大优势。同时,随着国家德育类课题申报、立项工作的有序化,一批有识之士、专业德育研究人员对德育实验研究青睐有加,倍受关注。随之,德育实验研究在我国正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对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理性认识。在这些实验研究中,比较引人注目的有:中央教科所开展的“和谐德育研究与实验”、“体验德育研究”实验、“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北京师范大学檀传宝教授开展的“欣赏型德育模式研究实验”、肖川教授等人开展的“主体性德育研究实验”、山东师范大学戚万学教授主持开展的“活动德育模式研究”实验、江西省黎川一中开展的“3+1”德育改革、黑龙江省小学开展的“德育整体改革”实验、广东省小学的开展的“信息化条件下德育课程改革”实验、重庆石柱中学校的“开发人性化德育校本教材的实验研究”等等。这些实验的开展为开拓我国德育工作的新思路、新路径提供了可贵的探索和尝试,值得所有德育工作者重视和借鉴。

  纵观上述研究焦点,我们不难发现:当代德育研究正日益呈现出面向实践、注重创新、专业发展的道路。这一研究势头的形成有助于提升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实际效能,有助于拉近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间的距离,从而为促使我国德育研究工作健康、快速发展产生了积极功能。

  [1] 冯建军.儿童道德生活该如何加强.教育科学研究,2004(11).

  [2] 骆风.上海市中小学生品德状况调查研究.思想理论教育,2006(11).

  [3] 蓝维.德育专业化的关键.德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教育研究,2007(4).